03. 計件如何對交付期有害?
我們想象一下,比如客戶需要300件A產品和200件B產品。
A產品很簡單,就是把兩個塑料件粘一起。
B也同樣簡單,是把兩個木塊粘一起。
我怎么計算交付期呢?
我掌握的數據是,熟練工一天能做120件A或者100件B。
不熟練的員工一天能做100件A或者70件B。
現在工廠里有1個熟練工和1個不熟練的員工。
現在的生產水平是一天220件A,或者170件B。300/220 + 200/170 = 2.54天完成。
這個是理想境界,實際是,在不發生任何產線異常的情況下,熟練工今天可以做120件A,明天可能做105件A。
不熟練的可能今天100件,明天115件。
你無法從他們的工作中有一個有效的預期值。
你只能看運氣,祈禱熟練工,不熟練工都能表現穩定。
憑什么幸運女神就一直眷顧你的生產線呢?
這一點老板們也知道。
所以他們會利用他們的談判技巧把交付期延長,比如3天,甚至5天來保證他們能及時出貨。
這樣交付期就沒有競爭力。
談判技巧不行的老板,基本上會在第一天的晚上就要求大家加班,來保證及時出貨。
這樣人力成本又會上升。
所以用了計件制,承諾交付期就成為了建造空中的樓閣,老板們開始陷入混亂和祈禱,因為他的承諾的交付期都是沒有基礎依據的。
員工也失去了時間概念,無法管理自己的時間,變成了數量的奴役。
04. 計件工資能夠保證質量嗎?
觀點一:計件工資并不能夠保證質量,理由有三:
1. 計件了,效率就能夠高嗎?
員工做多了,工資很高,老板想一想,還是調低單價吧。
往返幾次,聰明的員工就會控制自己的速度,不做很多,也不做很少,舒舒服服,讓工資維持在一定水平。
所以,計件工資,是企業管理的低水平徘徊,收入和付出的博弈,輸家總是老板。
2. 因為計件了,企業就放棄(注意:是“放棄”而不是“放松”)了自己的管理。
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管理現場嗎?
不需要了,因為已經計件管理了;還需要設置制作工裝夾具來提升效率和品質嗎?不需要了,因為是計件,員工自己解決。
所以,計件是一種生產管理的停滯或者倒退。
3. 因為計件了,品質人員敢于嚴于職守把好關嗎?
不敢,查出來多了,員工工資少了,員工會私下甚至是用極端的方法解決。
沖突多了,慢慢彼此就能找到一種平衡。
很多問題,能夠查出來,進行返工還是最好的,檢驗數據的水分,可想而知。
品質人員能夠公正公布的,往往是新入職的新員工,無親無勢的,但賠罰多了,收入不行,新員工就跑掉了,很多企業老員工穩定,新員工留不住,跟這情況有關。
說到這里,很多人會提出不同意見,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企業鐘情于計件工資?難道計件工資一無是處嗎?
不是的,有的企業還真是合適,這類企業的特點是:
1. 工藝、工序較為簡單,品質問題較少或者不會造成嚴重后果;
2. 對設備依賴性低,或者設備簡單,通用性、穩定性好,不會一味追求效率造成設備問題;
3. 依靠人力因素較重,人工時是主要成本。